天德網

市场心态从悲观到恐惧

时间:2025-04-20 12:31:10来源:作者:

现象  玻璃市场这个冬天并不“冷”
  
  经历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暖冬价格深跌,市场心态从悲观到恐惧,玻璃再到信心修正,市场2014年的现底行业玻璃市场可谓一波三折。虽然2014年9月终于等到了年内初次“喘息”的气足机会,但随着10月国内玻璃价格再次普遍下跌,还虚火旺玻璃市场的资讯“回暖”成了“镜花水月”。
  
  正当市场担忧2014年玻璃市场淡季会有所提前,暖冬行业“冬季”将来得早一些的玻璃时候,12月的市场表现却让市场感受到了久逢的“暖意”。
  
  据记者了解,现底行业2014年11月至12月末,气足全国多数地区玻璃价格并未延续下跌态势,还虚火旺反而迎来了阶段性回升。资讯其中,暖冬市场“风向标”的沙河地区,玻璃现货价格由10月底的1040元/吨一度上涨至12月中旬的1080元/吨。同期,华中市场武汉地区玻璃现货价格也由1160元/吨上涨至1200元/吨。
  
  伴随着现货市场的回暖,货物价格也稳步上行。截至2014年12月31日,玻璃1501合约报收于1119元/吨,较12月初的1045元/吨上涨74元/吨。
  
  玻璃市场2014年年底出现“暖冬”行情,令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意外。玻璃市场到底怎么了?难道这是玻璃行业在“寻底”之后释放出的“绝地逢生”讯号?基于此,记者跟随郑商所调研团,来到玻璃市场较为关注的两大区域——湖北和河北沙河一探究竟。
  
  在对湖北和沙河地区玻璃企业的走访中,记者明显感受到,多数玻璃企业的日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熬,相反,企业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心态。
  
  虽然没有出现“热火朝天”的景象,但在湖北亿钧玻璃厂的大门外,有序地停靠着数辆运货车,等待着装货并向外发车。据目测,厂家的出货情况还不错。
  
  从湖北两家玻璃厂库的库存情况来看,基本维持在10—15天。而沙河地区玻璃企业的库存只有5—6天。两个地区玻璃企业现有的库存量处于相对低位。
  
  “玻璃是连续生产,年年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。即便如此,产品还是都销售出去了。这是为什么?”湖北亿钧玻璃厂相关负责人坦言,一方面由于市场存在刚性需求,另一方面由于厂家生产灵活,且低价销售。“在目前的环境下,我们调整了生产,每5天变换一次规格和品种,板面齐全,价格低廉,这样,就可以满足下游多样化的需求,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。”此外,上述负责人介绍,该厂的另一优势就是拥有着自己的运输团队,运输力量强大。“有了自己的车队,当地客户头天下单,第二天就能送到目的地。”在他看来,运输便捷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效益。
  
  对于玻璃市场出现的“暖冬”行情,武汉长利玻璃有限公司货物部负责人王成斌认为,这与2014年冬天天气晴好有关。“2014年冬天国内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、暖和,户外施工适宜,下游出现赶工期现象。”王成斌称,受此影响,玻璃需求端得到一定释放。
  
  在记者调研的几天中,湖北和沙河的天气多以晴好为主,并没有明显降温迹象,“天时”仍旧支撑着“暖冬”。
  
  感受  同样的“暖冬”,不一样的心情
  
  据了解,在玻璃市场上,“暖冬”行情是常有的事。按照往年规律,虽然北方市场11月就进入淡季,但南方市场因其天气与地理优势,11—12月下游加工厂赶单仍可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刚性需求,从而形成一个年底小旺季。
  
  “‘暖冬’行情出现很平常,但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出现确实有点让人意外。同样是‘暖冬’行情,却有着明显的不同。”长江货物分析师杨小强解释,2013年的“暖冬”行情,延续性较好,从9月开始现货价格就一直上涨,而2014年,在9月价格上涨之后,10月价格大幅下跌,11月振荡运行,到了12月,价格又突然上涨。
  
  实际上,就玻璃“暖冬”行情来讲,它的出现需要特定的环境作为支撑。2014年“暖冬”行情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层面弱平衡,其中房地产政策的放松是非常重要的因素,这与2013年的背景略有不同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天德網   sitemap